肥与糕

记忆留存短暂,所以有所记录。

狗十三——观后感

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李玩,她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,她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,爸爸找了一个后妈。李玩对物理以及天文地理知识感兴趣,在学校里填兴趣小组填上了“物理组”。英语老师因为她英语成绩有短腿把她爸爸叫到学校,爸爸的自以为是从这里就开始显现了,爸爸逼迫她把兴趣小组改成了“英语组”。为此,李玩开始和父亲怄气,父亲此时也不知怎样把后妈生了弟弟的消息告诉李玩。

为了缓解父女关系,父亲给李玩送了一条狗,起初李玩因为狗是爸爸送的不想搭理。但是狗狗很喜欢李玩,李玩也喜欢上了它,在菜市场特意买猪肝,煮好后和米饭拌在一起,和狗狗爱因斯坦一人一半。早上喝不了奶奶给的牛奶,吐给了爱因斯坦,惹得奶奶惊呼“糟蹋了糟蹋了”。

后来,爷爷带着爱因斯坦上街买菜,爱因斯坦因为爷爷的疏忽走丢了。李玩放学回家后发现爱因斯坦不见了,火急火燎地跑到街上找它,在爷爷和她的姐姐李堂找到她想劝她回家的时候,她把爷爷推到了地上,爷爷脚腕受伤了。她持续地找了很久爱因斯坦,无果。后妈给家里的大人们出了个主意,买了一条长得和爱因斯坦很像的狗,想让这件事就此翻篇。可能这就是大人得思维吧,觉得小孩总是在没有必要的事情上过于执拗,总想将一切一笔带过,甚至是爷爷犯了错,爸爸出于“孝顺”,也不能说爷爷错了,老人怎么会犯错呢?李玩并不是想要一条新狗,她想要的就是爱因斯坦本狗。大人们便开始了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谎:“它就是爱因斯坦。”大人们总是用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让孩子们要懂事,所谓懂事就是你和我所思所行不同,你就是不懂事。狗的事情是这样,兴趣班的事情亦是如此。

在李玩获得了物理竞赛一等奖的时候,爸爸来接她说要带她庆祝一下,李玩提出想去看天文展览,去了才发现天文展览是下周才开始。爸爸又带着她去了一个溜冰场,爸爸指着一个穿着黑外套学溜冰的小男孩,对她说,“这是你弟弟。”瞬间她的笑容就凝固了,但也没说什么。看着在酒店为弟弟办的生日宴,李玩的世界仿佛只剩下她一个人。李玩就连名字都像闹着玩似的,而弟弟的名字是爷爷认真取名的昭昭。家里又多了个淘气被宠坏的弟弟,摔下椅子却诬陷李玩,玩打人游戏打伤了奶奶,爸爸却一点也不怪他,奶奶也总是强调他还只是个孩子,李玩说,“他应该向奶奶道歉”,反而被爸爸指责,这样的反差多么讽刺。那条不是爱因斯坦的狗被昭昭用晾衣杆打,狗狗朝昭昭狂吠,被家里人认为它疯了,后妈说要爸爸把它送到狗肉店。李玩着急想拦却拦不住,爸爸把它送走了。相比起女儿的感受,父亲更在乎弟弟昭昭。这是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家庭,父亲并不是不爱李玩,只是在心里男孩昭昭更加重要,更是掌中宝心中肉,爷爷奶奶就更是这样的观念了。爷爷被孙女推倒了,孙女就是大不敬太任性;奶奶被孙子戳伤了,就没什么大碍。父亲答应了李玩要去天文展览,却因为应酬一直没兑现承诺,酒桌上的大人们虚伪无知又自以为是,李玩还是不懂事地撇下酒桌上的大人们跑去了天文馆,却还是错过了。希望像李玩对高放说的那样,会存在一个平行宇宙,在那里这个时空没完成的事情都可以完成。


在路上看见别人牵着爱因斯坦,她对表姐堂堂说“我刚才好不容易怕它认出我向我扑过来,幸好没有。”在我的理解里,是她认为如果爱因斯坦认出了她并跟她回家,爱因斯坦也不会过得幸福,可能会再次遭遇弟弟得虐待,可能会再次被送走,这回可能真的就被送到了狗肉汤店……她变得“懂事”了。影片最后一幕,是弟弟昭昭在学旱冰,一次一次跌倒,却没人扶他,教练一直告诉他要自己站起来。第一反应是:他弟弟该!后来想想,其实这也映射着李玩自己,一次一次跌倒,只能自己站起来,自己成长。

看完这个影片,我觉得自己到了二十多岁的年龄,慢慢思考问题的方式变得很“大人”,会自以为是地觉得初中生情绪起伏很大,非常不懂事。明明自己也是从一个叛逆的初中生长大的,现在对当时的想法都遗忘了。我的表妹现在就是一个初中生,常常和我姨吵得不可开交,每次我都站在姨姨的角度看问题,也会觉得姨姨很不容易,妹妹不懂事,这何尝不是对妹妹的一种“道德绑架”呢?用“我为你好”来绑架她。在认为全世界都与我作对的青春期,我不想让我的妹妹孤立无援,以后想用孩子的方式想问题,再想办法开导她们吧。这部影片的叛逆面是表妹,重男轻女的家庭面在生活中也有对应,只能说我很庆幸我的爸爸妈妈只有我,也没有那么自以为是。

评论

热度(7)